小朋友遇溺點處理?父母必睇的水中危機應對全攻略!

對好多香港家長嚟講,暑假、週末帶小朋友去游水係再正常不過嘅親子活動。但你又有冇諗過,開心玩水嘅同時,意外亦隨時可能發生?遇溺(又稱溺水)係其中一種最嚴重、但又往往令人難以察覺的危機。一旦處理不當,可能會喺幾分鐘內釀成悲劇。

所以今日,我想以一個游泳教練嘅身份,同你深入講解遇溺係乜嘢、點樣分辨、應該點做,甚至連你可能未聽過嘅「二次溺水」都一併解構。無論你係家長、老師,或者泳池管理人,呢篇文章都值得你細閱到底。


甚麼情況先算係遇溺?

你以為遇溺就一定係拍水大叫、手舞足蹈咁樣求救?其實現實中,真正嘅遇溺好多時都係靜靜地發生——無聲、無形、無預兆。

遇溺其實係一種因為呼吸道阻塞而引起的窒息狀態,常見原因包括吸入大量水份、喉頭痙攣或身體無法浮出水面,最終導致缺氧,甚至死亡。專業上,遇溺分為兩種:

  • 乾溺:喉嚨因恐懼或驚嚇而痙攣,雖然水冇真係入肺,但已造成呼吸困難。
  • 濕溺:水真正進入肺部,影響肺泡換氣,引發嚴重缺氧及心肺衰竭。

有啲人喺意外後數分鐘內死亡,亦有情況係即時搶救成功,但數小時後出現延遲性併發症(我哋稍後會講),所以唔可以掉以輕心。


點樣睇得出小朋友遇溺?

最恐怖嘅地方,就係真正遇溺嘅小朋友,唔會拍水、唔會叫救命。因為當身體要全力去掙扎呼吸時,根本冇力氣大叫或揮手。

以下幾個徵兆你一定要識得:

  • 小朋友頭髮蓋住額頭、眼睛,眼神呆滯或恐懼;
  • 嘗試將口鼻維持在水面之上;
  • 整個人直立喺水中,好似踩緊無形樓梯;
  • 嘗試抬頭望天,卻發唔出聲音;
  • 雙手無法自由揮動,無法求救;
  • 突然安靜、唔郁,甚至潛水後唔再浮起。

遇到以上任何一種情況,請即刻引起注意,因為呢可能就係黃金30秒!


你聽過「二次溺水」嗎?

有時候,遇溺者喺初步急救後似乎已經回復正常,但原來一個「潛在炸彈」已經悄悄埋藏。呢就係所謂嘅二次溺水(secondary drowning)

呢個現象喺遇溺後嘅12至72小時內出現。當水分殘留喺肺部,慢慢影響肺泡功能,導致呼吸困難、缺氧,甚至致命。

家長要特別留意,小朋友喺游水之後如有以下情況,應盡快睇醫生:

  • 持續咳嗽或呼吸唔順;
  • 嘔吐、冒冷汗;
  • 情緒異常、倦怠、瞓唔醒;
  • 胸口悶、講話困難。

千祈唔好以為「瞓一覺就冇事」,及早處理先至係關鍵。


發現有人遇溺,點救?

如果唔幸發現有人遇溺,記住第一件事唔係跳落水,而係確保自己安全、冷靜報警。若然你冇接受過急救訓練,盡量交畀專業救生員處理。

萬一真係需要自己急救,可以參考以下步驟:

  1. 確認意識:輕拍對方肩膀,確認有冇反應。
  2. 呼救求助:叫人報警並取AED。
  3. 開氣道、人工呼吸:捏住鼻,對口吹兩下氣。
  4. 心外壓(CPR):雙手交疊,壓胸30下,節奏穩定。
  5. 使用AED:如果AED到場,擦乾身體、貼好電極片,按指示電擊。

學會基本CPR技巧,未必用得著,但萬一真有需要,你就可能係拯救生命嘅關鍵。


如何預防溺水意外發生?

預防永遠勝於治療。家長喺安排水上活動時,必須保持高度警覺。

  • 絕對唔好放手:3歲以下小朋友應時刻有成人緊貼監督。
  • 配戴救生裝備:浮板、浮水衣、泳圈,只係輔助,唔可取代成人看管。
  • 泳池一定要有救生員:冇專業人員嘅地方,建議避免帶小朋友下水。
  • 游水前勿飲酒/太飽太餓:以免頭暈或抽筋。
  • 游泳技巧要逐步訓練:唔好心急跳過安全步驟。

結語:水中學習,安全第一

游泳對小朋友嚟講,唔單止係一項技能,更係培養紀律、自信與堅毅精神嘅渠道。但前提係——安全。每一次游泳前,都係一場「與風險共舞」嘅準備。

作為父母、老師或教練,我哋嘅責任,唔止係教小朋友游得快,更係要教佢哋識安全游、聽身體、識保護自己。

如果你都認同「玩得開心、學得安心、游得放心」,希望你可以將呢篇文章分享畀更多人,令每一個小朋友都可以快樂又安全地成長!

資料參考來源:何巴巴游泳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